满足《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粤教高〔2015〕16号)、《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的要求,培养具有高尚健全人格、有一定国际视野、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有较强创新意识和责任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以“互联网+大健康”为特色的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求的创业项目。要求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分解能力、问题集成与整合能力、互联网+专业知识的转化能力,掌握创新思维、信息产品技术、市场机会发现技术、资源整合技术、企业管理方面的方法和技术,能够在政府、事业和企业单位承担本专业工作基础上具备创新创业能力。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建立课程大纲、课程实验大纲、实践环节指导书等教学指导性文件,使所有的教学环节有章可依。
1.课程建设:积极参加国家、省部等各级精品课程建设、慕课建设,采用符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教材、讲义。
2.实践教学: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认真组织实验、实习和实训,采取课堂实验、孵化基地参观、创新大赛、众创空间实习实训和重组的方式,以认定学分为主。
3.采用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全校学生开展普及型创新创业教育,对具有创新创业意愿与潜质的学生进行进阶培养,促进创新创业成果的涌现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快速成长。
4.通过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养,使大学生不仅成为具有创新思维的就业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和职业的创造者,为学生今后职业生涯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5.以培养学生人品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中心培育种子项目,提高学生二次创业成功率。
6.以“互联网+大健康”为特色,以解决粤港澳大湾区在医疗卫生改革中的重点、难点为目标,培育人才和项目。
本人才培育模式每6-12个月循环一次,具体模式如下图所示:
2)“互联网+大健康”创新创业跨界人才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信息技术与创业管理》作为导论,然后根据兴趣、特长选择技能,具体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3)兴趣修复互助模式
当前的大学生主要分为三类:
a) 一类是缺乏目标,跟着课程安排走,但因对什么都没有兴趣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差;
b) 二类是对一些事物有兴趣,会根据兴趣认真学习、实践,但意志不专一,经常在自己缺乏判断力的条件下轻易的放弃,到头来,任何专业技能都没有学到,也没有体会到做事的基本方法和做人的基本道理;
c) 第三类是有明确的目标,且比较专一,将大学的大部分空闲时间用于该兴趣上,但往往又会出现兴趣太过单一、性格偏执,缺乏对事物的系统的认识。
就上面三类学生来说,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兴趣或者存在兴趣缺陷。兴趣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a) 伪兴趣:对一些事物有兴趣,但对该事物认识不充分,当碰到困难时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
b) 兴趣不系统:对一些事物有兴趣,但为了达到目的,有很多自己不感兴趣甚至厌恶的事物;如果不把这些厌恶的事情做好,也就不能达到目的了。这也就是我们在培育中注重“做自己爱的事,爱自己做的事”。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兴趣修复互助模式:
a) 通过导论课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兴趣;
b) 通过兴趣小组相互学习和监督,进一步挖掘潜力和培育系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