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快讯 郭姣,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岐黄学者”,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药科大学校长,教育部糖脂代谢病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主任,广东省代谢病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代谢性疾病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基础”重点学科及广东省中西医结合攀峰重点学科带头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西医结合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代谢病专业委员会会长,粤港澳医药产业协同创新联盟理事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中国科协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防治糖脂代谢性疾病。基于30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首提“糖脂代谢病(Glucolipid Metabolic Disorders,GLMD)”新理念,率先整体认识包括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及动脉粥样硬化等以糖脂代谢紊乱为特征,由遗传、环境、精神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发生的疾病,并综合防控、以突破此类疾病分科诊疗、单病单治、综合疗效不佳的临床困境,揭示了神经内分泌失调、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代谢炎症、肠道菌群失调为GLMD共同核心病理机制;首提“枢纽肝代谢稳态调节系统”新概念,阐明中医学与解剖学“肝”在GLMD发病中的核心枢纽地位,突破中医多从脾肾论治GLMD的传统认识局限;首次发现SphK1介导单纯脂肪肝向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病理进展的关键靶标分子机制,临床缺乏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有效治疗药物的难题有望得到突破,论文发表在Hepatology等本领域国际顶级期刊上。
制定了“调肝启枢化浊”等综合一体化防控新策略,牵头制定并发布首个国际标准《糖脂代谢病(瘅浊)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规范》,形成了GLMD五位一体的创新诊疗模式,研发了具有多环节、多靶点、多效应器官、综合作用更优的系列创新中药,获国家和欧美发明专利30余项,开辟了GLMD综合防控新途径,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1项、国家科技重大新药创制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等科研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著作、教材6部。
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等成果奖。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颁发)、何梁何利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国家卫计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华中医药“科技之星”“南粤百杰培养工程”人选,丁颖科技奖、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奖励及荣誉。
记者:
郭教授,目前国内外对于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糖脂代谢紊乱性疾病均作为独立病种进行诊治,没有综合的诊疗评价体系,而您作为团队领军,抓住糖脂代谢紊乱的核心病理,将糖脂代谢紊乱性疾病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和防控,首次提出“糖脂代谢病”(Glucolipid Metabolic Disorders,GLMD)新理念,为相关代谢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请您为大家介绍一下GLMD的概念和临床表现,此概念的创新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郭教授:
糖脂代谢病是一种以糖、脂代谢紊乱为特征的,由遗传、环境、精神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发生的疾病,以神经内分泌失调、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炎症、肠道菌群失调为核心病理。糖脂代谢病主要临床表现以高血糖、血脂失调、非酒精性脂肪肝、超重、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单一或合并出现为特点,需要综合一体化治疗。
“糖脂代谢病”,作为一种创新理念,主要体现在:1、首次整体认识糖脂代谢紊乱性疾病,并命名为“瘅浊”,提出其核心病理和中医核心病机;2、首提“枢纽肝代谢稳态调节系统”新概念,明确了中医学和解剖学“肝”在GLMD中的核心枢纽地位;3、首次提出“调肝启枢化浊”防控新策略,从肝论治GLMD,并应用于临床综合防治GLMD;4、首次提出“浊”有狭义和广义之分,GLMD之“浊”不仅包括“痰浊”、“湿浊”等狭义之浊,更是“痰”、“湿”、“瘀”、“热”等病理产物的广义之浊,其由机体水谷津液运化失常所致,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尿酸、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均可归于中医病理性“浊”的范畴;5、首次创建“五位一体”中西医结合综合防控糖脂代谢病诊疗新模式。
糖脂代谢病创新理念的提出,率先从整体认识此类疾病,有望突破临床单病种分科诊疗、综合达标率低的难题,综合一体化防控,必将显著提升糖脂代谢病的诊疗水平,开辟中西医结合综合防控糖脂代谢病的新领域。
记者:
郭教授,您提出的“调肝启枢化浊”及“枢纽肝代谢稳态调节系统”理论,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病机理论,拓展了对糖脂代谢病的认识,为糖脂代谢病及其相关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请您介绍一下“调肝启枢化浊”理论的主要内容,您认为应该如何更好地将这一理论指应用在临床中指导实践?
郭教授:
“枢纽肝代谢稳态调节系统”和“调肝启枢化浊”法确立了“肝”在糖脂代谢紊乱性疾病发病中的重要地位。肝失疏泄致脾枢失运是关键病机,“肝失疏泄”是病机上游环节,“痰”“湿”“瘀”“热”诸浊是主要病理产物。
“枢纽肝代谢稳态调节系统”,一方面是指中医学“肝”在整个生命活动中通过“主疏泄”,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而起到关键枢纽作用;另一方面是指西医解剖学肝是糖、脂、蛋白质等基本营养物质的主要代谢器官,同时分泌多种代谢激素,形成机体“代谢稳态调节系统”,二者密切关联。
“调肝”即调节肝脏之功能,包括疏肝、养肝、平肝等,以疏肝为主。肝气调达则全身气机通畅,五脏安和。“启枢”,即开启肝枢和中焦脾枢之运化,调节精、血、津液代谢;使气机升降有序,运化功能正常。“化浊” 即化解祛除由于水谷津液运化失常而产生的“痰”“湿”“瘀”“热”等广义之“浊”。基于此,提出“调肝启枢化浊”防控新策略,综合防治糖脂代谢病。
由于本法抓住了疾病的上游和枢纽病机,既能治疗基础疾病,又能调控中间环节,最终起到系统防控心脑血管风险,降低致死、致残率,提高糖脂代谢病临床疗效,这是“调肝启枢化浊法”指导临床综合防控糖脂代谢病的优势所在。
记者:
郭教授,针对糖脂代谢病,您的团队研制出以“复方贞术调脂胶囊”为代表的创新中药6个,实现药效媲美主流化学药,综合作用更优的突破,同时获专利授权26项,单项专利授权转让1 780万元,开辟了糖脂代谢病综合防治新途径。对于代谢疾病专利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您认为现阶段我们应该怎样提高中医药专利的技术含量?应该如何进一步加强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
郭教授:
提高中医药专利的技术含量,首先要注意优质专利产生于具有独有原创知识产权优势的中医药学科宝库,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在重大慢病的诊疗防控上具有独特优势,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要从源头创新、理论创新抓起,深挖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知识产权。其次,要加强集成创新、应用创新,将中医药理论与最前沿技术相结合,有望取得世界领先水平的独创新技术成果。最后,要发展中医药核心的关键技术,才能真正提高专利技术含量,才能有国际竞争力。
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首先要树立中医药知识产权意识,更要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中医药是一座大宝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保护民族健康的智慧结晶和文化瑰宝。因此,不管从国家战略层面及具体政策层面,还是从中医药从业人员自身的认识上,都要对中医药知识产权及其保护给予足够重视。
对中医药领域重要的发现和发明,必须在第一时间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然后再考虑论文发表。其次,要深刻理解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和保护力度。在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上,应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化评估具体的知识产权,针对可能涉及的多个(关键)甚至全部环节,以“专利池”的方式对相关及潜在领域进行整体保护。
比如FTZ,我们在明确了其良好的防控糖脂代谢病的效果后,第一时间申请了包括PCT在内的系列专利,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保护。还有,要密切关注国内外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动态,鼓励和制定中医药知识产权的国际化保护策略和措施。在知识产权的保护道路上,我们应抢时间,抢进度,把具有原创中医药思维的各类知识产权牢牢地把握在我们国家手中。
记者:
郭教授,您一直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在您的大力倡导下,全国乃至世界首个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临床与基础相结合、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研究与开发相结合“四位一体”的代谢病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这一高水平国际化研究平台已经成为代谢病研究的高地,引领与辐射作用明显。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此平台的概况,您创建这个平台的初衷是什么?这个平台在科研创新、地区经济、国际影响等方面有哪些重大的作用?
郭教授:
广东省代谢病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心是目前广东唯一、国内外首个侧重于中西医结合防治代谢病的研究平台,下设四个部:临床研究部、基础研究部、产品研发部、健康管理部。中心重点围绕代谢病防控的重大临床需求和疾病发生、发展基础研究领域国际前沿的关键科学问题,聚集高层次人才和团队联合攻关,制定代谢病全方位防控策略,逐步解决其综合防控难题;发现新作用靶点及生物靶标,研发系列有自主知识产权及原始创新特性的新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建成“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综合性科学研究中心。
糖脂代谢病对人体的损害是隐匿、渐进和全身性的,其致残、致死率高,有效防治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医学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应有“治病救人”,攻克这个难题的使命与担当。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国内外代谢病的专门研究机构相对较少,现有的知名机构研究侧重点明显,缺少综合性专业研究平台,同时广东省也是代谢病高发区,也没有省属代谢病研究专业机构。
围绕攻克糖脂代谢病这个重大疾病,建立一个基于综合一体化防控的临床高地、建立一个基础研究与药物研发的创新高地、建立一个国际化的信息互通和共享交流的学术高地、建立一个具有“中西医结合医学”特色的人才培养高地,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所以申请创立代谢病研究中心得到了广东省委省政府的认可和大力支持。
中心成立之后,注重在疾病防控、促进健康、培养高层次人才等方面综合发力,以GLMD为主战场,集中力量培养GLMD综合防控的先锋队,推动自主创新和健康产业发展:
1)临床研究方面,以GLMD综合防治为目标,首提GLMD创新理念、“枢纽肝代谢稳态调节系统”概念,得到国家、社会和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建立并完善多靶点、综合、有效的代谢病临床防治新策略和措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制定了首个糖脂代谢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国际标准—《糖脂代谢病(瘅浊)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规范》。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唯一以创新理论命名的调肝降脂重点研究室和中医诊疗模式创新示点单位。
同时开展了广东省第一次大规模的代谢病流行病学调查,获得了最全面的原始研究资料。2015年牵头成立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代谢病专业委员会,主导形成广受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可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脂代谢病综合防控专家共识”。
2)基础研究方面,围绕阐明代谢病发生、发展规律及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等,发表了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认可。2017年担任双清论坛执行主席,应邀起草177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双清论坛主题“中西医结合防治代谢性疾病的关键科学问题”,该主题已经纳入2018年医学科学部重点项目指南。
3)产品研发方面,围绕中西医结合防治代谢病相关产品综合、立体开发,建立了从GAP药材种植-新药筛选-GLP新药安全性评价-产品中试-GCP临床试验-GMP生产全链条转化体系,促进产品研发和实现产业化。
同时注重自有技术向现有产品推广应用,帮助企业进行产品二次开发和深入研究。构建集表型鉴定、机制探讨、活性筛选、新药开发于一体的糖脂代谢病研究技术体系,制定SOP 200余项,被经典工具书《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收录,在国内外50余家单位应用。
4)健康管理方面,创新理论被《中医药学概论》、《健康管理学》等全国高等院校规划教材收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及。“中西医结合多学科综合诊疗新模式”在全国多家医疗单位推广应用。建立了综合的代谢病健康管理平台,构建了基于用户体验的政府-街道-社区与医院联合的健康管理模式,受到广大患者和使用人群的高度好评。
5)人才培养方面,团队成员荣获了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奖”、首届“岐黄学者”、珠江讲座教授等;培养青年珠江学者、珠江新星、博硕士研究生100余人次。
6)国际影响方面,国内外学术交流频繁,知名专家亲临中心,落实双方合作,与英国利物浦大学联合申报了广东省代谢病国际合作基地。自2012年起,连续举办5届“岭南代谢病国际论坛”;2017年成功承办“第五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
2018年获批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代谢性疾病国际合作基地”,并成功举办 “2018年中医药防治代谢性疾病国际培训班”,来自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学员100余人参加代谢病培训,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
通过近五年的高速发展,中心现已建成国家级的重点研究平台,已成为教育部糖脂代谢病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我们力争继续引领国内外代谢病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发展方向,打造广东省人才高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政府相关决策提供咨询,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
记者:
郭教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中西医结合医学能吸取中医学、西医学二者之长,提高临床综合疗效,是中国所特有的医学体系。郭教授,您作为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带头人,认为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的研究现状如何?中西医结合在防治疾病、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方面有哪些重大的意义?怎样更好地达到二者的有效结合?
郭教授: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医学科学,是我国对世界医学做出的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既是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认可,更是对中西医结合医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期望。
郭教授:
中西医结合医学诞生以来,在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从“青蒿素治疗疟疾”、“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联合疗法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到近些年“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西医并重,得到了国内外医药学界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的重要性日益突显,重大研究和深入研究正逐渐开展。
第六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发布了《2018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宣言》,提到“中西医结合医学一方面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阐明其科学内涵,推动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另一方面,中西医结合医学又认真继承和发扬了中医药学对生命现象和疾病防治规律的独到认识和富有成效的防病治病手段,启迪我们的创新思路,充实和丰富现代医药学乃至生命科学的知识体系,提高临床疗效并推动医学理论的创新。”说明中西医结合医学在防治疾病、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可以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关于中西医如何结合,《宣言》认为“中西医结合医学不是中医和西医诊疗技术的简单加成。两者的结合应该是科学的,而不是盲目的,因此要研究中医、西医各自的作用机理及相互作用可能产生的影响,阐明两者结合的科学原理;这种结合应该是规范的,而不是无序的,因此要在循证医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规范的指导方案;这种结合应该是发展的,随着中医、西医各自的进步,两者结合的方式和内涵也要与时俱进;这种结合还应该符合卫生经济学的原则,力争耗费较少的医疗资源来获得较好的效益,为实现WHO提出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做出贡献。”
如何更好地实现中西医结合,国家已经高瞻远瞩,提前布局,提出构建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中西医结合医学集中医学、西医学二者之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在具体实施层面,我们建议:
1)在教育模式上,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中西医结合医学高等教育,大力提倡和推广西医学习中医制度。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建立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鼓励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攻读中医专业学位,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我国第一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先生,以及知名专家陈可冀院士、吴咸中院士、沈自尹院士、陈香美院士等都是“西学中”的典范。
2)在科学研究上,把中医的经典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产生更多更好的医药成果,如青蒿素、三氧化二砷等良好范例,造福人类健康。
3)在科普推广上,加大宣传和普及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知识和文化的力度,通过搭建更多的中医药学术交流及科普平台,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宽松的舆论环境。
我们要充满民族自信,注重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化推广工作,为解决日益严峻的全球健康问题,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做出中国贡献。我们要坚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能够引领人类健康事业的未来。
希望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中西医结合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原文出自:《世界中医药杂志》公众号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X4ZIDYPagz4TuqFENJ8C
广东药科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2019年5月15日